2025年7月25日正规的网络配资,上交所科创板“暂缓审议” 恒坤新材IPO被按下暂停键,光鲜的国产化叙事背后是摇摇欲坠的基本面。 “代购业务”撑起半壁江山,SKMP合作终止撕开利润缺口 恒坤新材的利润结构堪称“畸形”:报告期内引进产品毛利占比分别为82.05%、74.42%、65.86%,连续三年贡献超六成利润。 其中,仅向第一大客户销售的SKMP光刻材料,就贡献了1.38亿、1.16亿、1.42亿元毛利,相当于同期净利润的138%、129%、146%。 说白了,公司赚的钱里,一大半是“倒手”韩国SKMP产品的差价。 2025年合作戛然而止: 为响应“国产化战略”,恒坤新材终止与SKMP合作。 业绩瞬间塌方: 上半年引进业务收入和毛利同比暴跌57.4%和59.09%。 自产业务“增收不增利”: 尽管收入增80%,扣非净利润仍下滑25.18%。 更讽刺的是,SKMP转头直接给第一大客户供货,恒坤新材从“独家代理”沦为“陪跑者”。 97%营收依赖前五大客户,第一大客户是“衣食父母” 客户集中度高到离谱:前五大客户贡献97%营收,其中第一大客户占比64.07%。 对比同行,彤程新材、南大光电等前五大客户占比均值仅35%,恒坤新材是行业水平的2.7倍。 更危险的是,公司三年累计流失20家客户,新客户开拓缓慢,2026年前难有收入贡献。 一旦第一大客户砍单或压价,恒坤新材将面临“灭顶之灾”。 自产前驱体“赔本赚吆喝”,研发投入打水漂 喊着“国产化”口号,自产产品却陷入“卖得越多亏得越多”的怪圈。 报告期内,自产前驱体材料毛利率分别为-329.59%、-19.91%、-1.56%,三年累计亏损超千万。 公司解释“产量低、固定成本高”,但2024年产量已达4420万元,仍无法盈利。 产能利用率低: KrF光刻胶仅17.55%,TEOS仅46.47%。 募资10亿元扩产: 新建500吨光刻胶、760吨前驱体产能,但亏损业务继续烧钱。 存贷双高谜之操作,财务数据藏猫腻 2024年末:银行存款6.54亿元,借款却达6.33亿元。 一边躺着大额存款吃利息,一边高额举债付利息,存款收益率甚至高于借款利率。 这种“左手存款右手借款”的迷之操作,被上交所质疑“是否存在理财风险”。 更可疑的是,2024年营收增长49%,但营业成本激增82%,增收不增利的背后,是否隐藏着财务洗澡? 商业模式与竞争优势概要 商业模式:以“引进+自产”双轮驱动,引进产品以代理韩国SKMP光刻材料为主,自产产品聚焦SOC、BARC等光刻材料及TEOS前驱体,主要客户为12英寸晶圆厂。 宣称的竞争优势: 国产化先发优势: SOC、BARC产品国内市占率第一,实现12英寸晶圆厂批量供货。 客户资源优质: 进入长江存储、长鑫存储等头部晶圆厂供应链。 技术转化能力: 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,实现ArF光刻胶小批量供货。 但这些优势难以掩盖致命缺陷: 核心利润依赖引进业务,自产产品盈利乏力,客户集中度风险爆表。 恒坤新材的“国产化神话”,更像是一场依赖政策红利和大客户施舍的“危险游戏”。 IPO暂缓或许只是开始,如何摆脱“代购依赖症”,真正实现技术自主和盈利正规的网络配资,才是摆在恒坤新材面前的终极难题。 |